不到24小时,从广西田间到香港市场,解码湾区“菜篮子”速度
从广西贺州的田间地头到香港市民的餐桌,一根玉米需要经历多久?答案是不到24小时。6月26日,粤港澳大湾区主流媒体一行走进位于广西贺州的钟山县东融(供港)稻菜产业示范基地,了解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发展的“速度”。
24小时内新鲜玉米送达餐桌,全程溯源安心吃
基地里,满载着成熟玉米的机车轰鸣着向远处驶去。这批玉米即将预冷后装车运输,第二天早上就能出现在香港市场上。这样快的速度,得益于贺州衔接湾区的交通优势。
近年来,贺州市围绕打造湘桂粤区域性物流畅通便利地,加速融入“粤港澳大湾区1.5小时经济圈”和北部湾经济圈,加快推进公路、铁路、港口及航空等基础设施建设,基本构建了衔接粤港澳大湾区、面向北部湾的综合交通体系。
目前该市拥有4条出市、出省高速公路通道。贵阳至广州铁路提质改造工程完工并提速运营,每日经停贺州的动车110趟次,贺州至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城市日均开行动车达到95趟次,贺州抵达广州时间缩短至1小时16分。
基于此,供港蔬菜发展上了“快车道”。据了解,钟山县东融(供港)稻菜产业示范基地示范种植面积1500亩,辐射种植面积超10000亩。该基地采用稻菜轮作、“玉米 蔬菜”等种植模式大力发展供港蔬菜产业,主要种植菜心、芥蓝、斗白、青仔等畅销蔬菜,均按供港蔬菜标准生产经营管理,每亩产值大约为1万—1.5万元。
“我们以大湾区市场需求为导向,培育优质品种,根据订单量按需种植。”贺州农投正地公司经理李兆柏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比如太阳花玉米,每天会发出十吨左右,这些玉米从基地选择、种子选择、种植、施肥到采摘已实现全程可溯源。”
1人浇灌2000亩田地,精细化操作提高成品率
“以前这里农业发展方式传统,浇水还靠人工挑,面临着人力投入大、冬季水源不足等问题。”回忆起基地开发之初,李兆柏坦言当地政府支持力度很大,“政府为我们修建好了排水系统,能排出过多的雨水,防止了雨季汛期的涝灾,这对基地的农作物生长很有帮助。”
随后,贺州农投正地公司引入机械设备,解决水肥问题。李兆柏指着田间密集排布的水管介绍,基地采用水肥一体化措施,工作人员查看操作系统的监测数据与视频画面即可了解农作物生长情况以及光照、湿度、温度等环境数据,再结合田间观察,来判断灌溉频率与用量。一个班次里只需要一个工作人员就能完成2000亩田地的水肥灌溉。“这样既节约了用水,也提高了肥料的利用率,农业操作趋于精细化、标准化,种出来的产品成品率更高,产量更高。”
深化与广州农业合作,力争增加10个以上供港澳蔬菜备案基地
作为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2023年贺州市新增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生产基地32家、占广西全区新增总数比重86.48%,累计达到52家、占全区总数的63.41%。新增香港优质“正”印认证证书51张,有机产品认证证书75张。
与此同时,贺州与相距两百多公里的广州在农业方面的合作也日益深化。2022年,贺州市人民政府聘请华南农业大学食品学院杜冰教授为贺州市农业发展顾问。2023年,贺州市农业农村局与华南农业大学食品学院签订《贺州香芋科技小院合作协议》,为贺州香芋种植、加工及新产品开发的提供技术指导。当前,贺州市农业农村局正在与广州市农业农村科学院开展贺州香芋种苗提纯复壮、高效栽培技术集成等科研工作。
贺州市农业农村局总工程师胥宇建表示,2023年,贺州实现供港蔬菜直销600多吨。“今年,我们力争供港澳蔬菜备案基地增加10个以上,也就是总数达到30个。未来会进一步深化与广州在农业科技领域的合作,引进蔬菜加工企业、金融企业、经营主体共同推动贺州供港蔬菜产业发展。”